欢迎来到爱思文秘网!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科技启蒙教育的探讨论文

改革 时间:2015-03-31

【www.98iis.net--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说到科技启蒙教育,很多老师都认为那是科学老师的任务。只要你通读小学教材,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的感染和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狼和鹿》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关于自然方面的,有关于气象方面的,有关于环保方面的……如介绍环保方面知的《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美丽的丹顶鹤》、《云雀的心愿》等,介绍现代科技知识方面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奇妙的克隆》等;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等;有的讲述了科学家的故事,《诺贝尔》、《装满昆虫的衣袋》等,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敢于实践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献身精神。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愫。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课堂,适时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技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1、了解科技知识,激发兴趣。

  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的《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跟踪台风的卫星的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其它卫星的概况,让学生对卫星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关于卫星方面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小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水上飞机》、《奇妙的克隆》等。

  《夜晚的实验》一课讲的是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进行研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感受人物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

  行为科学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着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切科学行为之源.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科学家的故事的文章时,我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去体会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 “你最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的了解,通过讨论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实现的。

  三、课外阅读,延伸渗透。

  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以及年龄特征的状况,引导小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有时间的保证。

  我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课文需要去学校的图书室挑选一些科普书籍,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中,引导学生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飞向火星》等,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通过电视、网络,开阔视野,接受信息。

  如今电视已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传媒之一。因此,我结合学校科技节的要求及活动安排,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以及学校小白鸽电视台有关科技知识的电视节目,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针对性就更强了,效果也就更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一些关于科技、环保等方面的节目,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在全班交流,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大多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校园网的建成,宽带的接入,电子阅览室的建成,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开阔了视野,接受到了大量的信息。

  四、写作训练,运用知识。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写作水平较低,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写作水平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时尽量与课文相结合,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如在教学完《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写《我心目中未来的海洋》。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让学生们了解黄河2000年来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教育学生为了治理好黄河,必须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注重兴修水利。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怎样变化?我们怎样去做?”,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并写成“小练笔",培养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及环保意识;在学完了《夜晚的实验》后,让学生编写采访斯帕拉捷的采访稿,激起对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实践精神的敬佩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有时,根据需要还让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命题作文,如《臭氧层,你好吗?》、《一次实验》等。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五、实践活动,强化成果。

  学校是推动科技启蒙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地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也在这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一篇篇征文洋溢着学生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热情;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的小报,学生积极参与,一份份小报图文并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学生兴趣盎然(我校的学生自制航模,在竞赛中获一等奖,电子小技师竞赛获省一等奖);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带领学生去大山里采集标本,进行科学考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看看水资源的现状。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家乡的水资源产生污染的原因,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向镇政府提出倡议,号召家乡人民爱护家乡,爱护水资源,在发展好乡镇企业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空间,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家乡经济的更好更快地发展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语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双赢。

  对小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注重渗透,讲究科学,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巩固成果。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她犹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本文来源:http://www.98iis.net/dangweizhengfu/302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