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思文秘网!

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政策_关于全区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时间:2018-01-07

【www.98iis.net--调研报告】

  ►学习资料这里找+每周一次老秘分享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最新提出的明确要求。2015年2月1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专题召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抓住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机遇,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对处于具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叠加效应、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大丰来说,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区企业科技创新的现实状况如何?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现实状况怎样?载体平台、科技人才是企业组织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建设管理科技创新载体平台、更多更好地引进和培养集聚高层 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精神和盐城市、大丰区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领会,联系我区近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建平台、创品牌、引人才、聚产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结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谋划,七月份以来,本人组织带领科技镇长团成员、区人才办、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负责人,联合深入到区多个区园、镇及多家科技型企业实地走访,并赴苏南昆山和苏中启东、海安等县市考察学习以及召开多层面、多类型的座谈会,有重点地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取得了一些调研成果,深化和提高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区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大丰能立足区情,紧紧围绕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目标任务,着力组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在国家、省、市一系列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区出台了《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大丰市创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616”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聚力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区的意见》等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文件。区财政设立了1亿元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40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成果转化风险资金、不低于上年度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两家省级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分别建立1000万元以上的孵化种子基金。区政府及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能切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在经费投入、业绩评价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强创新,充分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十二五以来,共兑现税收减免近4亿元、奖励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速成果转化。

  2、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区园以“六有”、“八个一”和规模骨干企业“五有”为建设目标,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突出企业这一主体,致力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重大研发机构,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着力培育建成了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集聚了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全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5.05万人、高技能人才2.49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共引进外籍院士3人、“两院”院士18人、“千人计划”专家14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94人。获认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技载体平台14个;获认定省级科技载体平台31个,其中企业院士工作站4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家,研发机构建有率82%,40家规模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7家企业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4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2家。累计获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044个,获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31个。2016年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2.0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4%。

  3、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日益彰显

  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深化。目前,全区共有500多家企业与XX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科院多家下属机构等29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16份、人才引进协议1416份。通过产学研合作,一大批关键技术被攻克,一大批科技成果被转化、一大批人才被引进,一大批项目得以落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3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多年来,区政府坚持把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品牌培育等纳入对镇、区(园)年终考核体系。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申请专利20258件,其中发明申请3010件,专利授权8124件,其中发明授权482件。共组织70家企业开展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丰东公司、云马农机公司、江苏中车电机公司等7家企业立项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今年,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立项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成为盐城首家获批此类项目的企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8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处于苏北领先位置。企业科技与人才计划项目成果丰硕。我区通过大力培植科技、人才项目源,近年来,每年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分别超过50项、20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计划项目50 多个,每年为企业争取的科技、人才计划项目资金4000万元左右,引导企业投入近5亿元。十二五以来,全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十二五农村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战略性创新产品计划1项。累计有17个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个项目获省双创团队立项支持,共争取上级资金1.7亿元,科技与人才计划项目立项数列苏北县市区之首。

  二、全区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在看到近年来我区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和不足。

  1、相关政策优势不甚明显。近年来,我区虽然出台了系列科技与人才政策文件,不断提高政策含金量,这些政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培养招引人才的吸引力,但激励效应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猛,那么振奋人心。同时,与苏南、苏中等发达、先进区域比,我区相关政策对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和新兴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支持度不甚有力。分析原因,在于有的企业家本身不够重视科技人才、不懂得如何培养招引人才、不舍得投入培养招引人才;也有的企业家受形势影响,企业生存压力大,目前确实不需要、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缺乏重视科技、储备人才的长远眼光与魄力。

  2、企业自主创新不够强烈。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总体不够、绝大部分企业能力还不强。表现在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真投入、实投入、大投入不够,科技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仍是瓶颈。近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场招才引智推进会等人才重大活动,虽然也引进了一大批人才和项目落户,其中不乏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但与大丰推进沿海开发的新形势相比,与大丰实现跨越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人才集聚、人才回流、人才涌流、人才井喷的良好态势还没有真正形成,高层次、创业型、紧缺类人才数量较为不足,成为人才工作的“短板”。

  4、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区域内关联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科技、人才中介服务组织不多,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工作过于注重行政主导作用,着重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体制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化”运作,特别是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中介机构、社会组织、专业公司在招引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专项扶持奖励还不够。

  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长远发展和应对竞争的角度,充分认清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努力增创大丰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三、进一步推进全区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对策思考

  1、大力营造企业科技创新氛围

  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科技创新浓烈氛围的形成,离不开众多层面、众多环节、上下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从理念、机制、政策、载体、服务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精准有效发力。要注重在党委、政府层面大力倡导、促进、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注重在社会层面积极宣传、弘扬、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更要注重形成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企业生存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要针对我区当前及今后一阶段干群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思想认识,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的培养与形成。培育敢于创新的勇气,开启善于创新和抓创新驱动发展的思维,破除怕担风险的思想障碍,正视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2、努力讲求科技创新政策效应

  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近年来,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一定程度上调动和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热情,为我区经济发展蓄积了后劲,有效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层次与水平,增强了多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但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与苏南、苏中发达、先进地区,与我区众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比,我区现有政策仍有完善、提升的空间。为此,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做到相关政策与时俱进、先行一步,有的甚至要敢于善于超越“客观”、快人一拍,打造区域政策高地。

  3、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主要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而企业只有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缺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就推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等环节都将长期处于劣势。我区范围内高校院所资源先天性缺乏,不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们更应注重充分引导、发挥好区域内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视依托政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好企业内部各种研发机构的作用,培育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

  4、抓实创新载体平台和品牌建设

  创新载体平台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依托,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品牌可为企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活力。为此,我们要不遗余力、持续抓实创新载体平台和品牌建设。区、镇两级党委、政府要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造,坚持放眼长远、超前谋划、舍得投入,积极、善于学习借鉴昆山、启东、海安等校地共建共管共用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一步抓好我区的创新载体平台和品牌建设工作,努力克服重创建投入、轻管理运营的不良现象。要继续推进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省级高新区等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平台的承载力和支撑力。注重突出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造提升机械、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及装备、海洋生物、智慧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三大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完善一批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建平台集聚要素、激活资源、转化成果,助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围绕抢占新特产业制高点、围绕推进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建好平台,加大管理与考核力度,有效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的积极功能,从而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建设与管理中,要更加注重园区承担起建载体平台的主体责任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5、致力构筑科技人才高地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的集聚离不开企业的支撑,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可以说,高素质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就我区而言,继续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意义既现实、又深远;任务既艰巨,又紧迫。要引导、促进、激励企业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高技能人才等,特别要重视领军人才的发掘、培养、引进、使用。注重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不定期组织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培训提升,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综合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发展水平,以企业家科技素质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奠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厚实基础。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组织、积极带领企业负责人以招才小分队的形式到全国各地的高校招聘人才,邀请相关高校、部门领导、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等参会,持续加大“616”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616计划”的知晓度、知名度,让更多的各类人才关注大丰、聚焦大丰、融入大丰、贡献大丰。注重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方式培养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紧缺技能性人才,要通过企业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等再教育形式培养,建立一支熟练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通过国内外选拔、招聘、再培养或者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联合重点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此外,要不断加大人才性资金的投入,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外部人才,或者通过并购获得所需人才和相关的技术专利。

本文来源:http://www.98iis.net/zongjiehuibao/1923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