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思文秘网!

【你插上翅膀飞向遥远的】向遥远的东方敬礼!-建国60周年海外维和警察演讲稿

警察 时间:2020-08-26

【www.98iis.net--警察】

向遥远的东方 敬礼!-建国60周年海外维和警察演讲稿

  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礼节就是敬军礼了。它既是显示军人之间上下级关系的一种方法,更是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一种体现。虽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军队的军礼动作和风格都不尽相同,但在以举手触及帽檐为基本动作这一点上,则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我军军人的敬礼方式主要有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三种。着军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不便行举手礼时可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关于举手礼的动作要领,在《内务条令》中专门有这样一段描述——

  “上体正直,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左手指并拢,手臂下垂,中指贴于裤缝,右手五指并拢自然伸直,取捷径迅速抬起,中指微接帽檐右角前约2厘米处(戴无檐帽或者不戴军帽时微接太阳穴,与眉同高),手心向下,微向外张(约20度),手腕不得弯曲,右大臂略平,与两肩略成一线,同时注视受礼者。”

  军礼,看似十分简单,就是一个抬手举臂、接触帽檐或太阳穴的动作,但要真正掌握好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非要经过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方能真正定型、一步到位。只有经过这种艰苦训练和军营生活的历练,才能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敬出军人才有的“兵味”和独特气质来。

  我始终这样认为——在真正的军礼面前,是不需要有任何多余的语言的。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充满了威严、充满了情感的无声语言。当一个方队,或一名军人,庄重地举起右臂(当然也有左臂)的时候,整个世界已经静止,不再喧哗,此处无声胜却有声。

  ——我知道,你们明白我括号里的左臂指的是谁的左臂。

  好的,下面我们就从丁晓兵的那个感动了千万人的左臂军礼慢慢说起吧。

  丁晓兵这个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边境自卫作战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他,曾先后二十多次深入前线完成捕俘任务。然而在最后一次生擒一名俘虏时,为掩护战友撤退,被敌方投来的手雷炸断右臂。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仅有一块皮连着的短臂,然后别在腰间(他想回后方再接上),以惊人的毅力和战友一起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四个多小时,在与接应分队汇合时,他一头栽倒在地,经过三天两夜的连续抢救,丁晓兵终于活了过来。英雄的事迹经媒体传播后,强烈震撼着中华大地上每一颗炙热跳动的“中国心”,他也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当一个战场上的英雄不容易,当好一个和平时期的英雄更是难乎其难。二十多年来,走出鲜花和掌声包围的丁晓兵,带给了我们另一种崭新的感动和震撼。他主动谢绝了党和国家安排的优厚待遇,一步一步从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干起,先后任过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他都干得异常出色。虽然失去了右臂,但平常的射击、单杠、越野等军事训练成绩均在良好以上。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中,一只胳膊不能挖土,他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

  历史在2007年的春天被永久定格。当“感动中国2006’”颁奖晚会上,独臂英雄丁晓兵目光坚定地面向国旗举起左手的特写镜头反复闪现时,那一刻,电视屏幕前,同样作为军人的我,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下来了。一名没有右手的军人仍然在用左手致以军人特有的礼节,这本来就给人一种直接的视觉冲击;一个二十年前获得了英雄称号的军人,不是躺在军功章上睡大觉,而是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把英雄的故事续写下去,把军人的顽强果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发挥到极致。大家从这些影像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写的“人”,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队和国家的英雄。这幅左手军礼的经典形象,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深刻而凝重的内涵。

  同样带给人这种强烈感动和震撼的,还有卢沟桥上的九位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敬礼!”

  2007年7月7日,宛平城外的“卢沟晓月”碑亭前, 张可宗、赵金典等九位老兵在口号的指令下列队报数并行军礼。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九十四岁,最小的也有八十七岁,多数人都是七十年来首次重聚战场,回访当年无数战友们曾浴血奋战过的卢沟桥。

  “一、二、三、四……八、九!”老人们洪亮的声音穿透半个多世纪的沉沉岁月,在卢沟桥上空依次响起,长久回荡。他们穿着早已褪色的老式军装,缓缓地举起了右臂,留下了可能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的最后一次集体军礼。

  昨天永不会被忘记。这一个沉重的军礼,缅怀的是一个民族历经苦难的不屈历史,寄托的是一个民族对抗战英雄的深深哀思。

  1998年夏天,随部赴安徽和县段长江大堤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千余名指战员们连续二十余天严防死守,用血肉之躯与百年不遇的洪魔展开一次次殊死搏斗。终于,决口堵住了,管涌排除了,一度岌岌可危的大堤化险为夷。为了不打搅乡亲们,部队撤走的那天,特地选择在一个黎明时分。一切行动都是静悄悄的。

  哪知,部队刚出宿营区,突然响起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紧接着是一片喧天的锣鼓声。路两旁等候已久的群众,一下子挡在军车前,争先恐后地将熟鸡蛋、水果等礼品送给子弟兵,与恩人们依依惜别,车队再也无法行进。在首长指挥下,战士们迅速下车,排成三路纵队,向刚刚恢复家园的纯朴乡亲们长久敬礼,以军人自己的特有方式,传递着单薄的语言难以表达的丰富感情。两公里不到的街道,竟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当时担负兼职新闻干事的我,在长长的队伍中来回穿梭,不停地按动着快门,直恨不得生有三头六臂,将这所有的感人场景都永久留存下来……

  军人之礼,其重千钧,上敬党旗国旗和军旗,内敬首长战友和兵器,外敬衣食父母众百姓,有着十分严格的场合和对象划分。但在近年来,军礼被一些人随意“挪用”或“恶搞”的现象却屡有发生,令人不胜叹息。

  平常看文艺演出和电视剧,最别扭的是一些没有真正军人生活经历的所谓“军人演员”,或者本来就是非军人的演员,在节目中随意和做作着敬军礼的镜头,那种感觉怎么说呢——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军礼,真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敬和能够敬得好的。哎,赶紧换台吧!

  关于军礼,更让人啼笑皆非的还有前段时间被各大媒体和网络炒得火热的某地方大学校长,在军训结束后“检阅”学生方队、接受学生军礼的事件。面对此类闹剧,感觉可笑之余,却只能是另一种无语了——一种因无奈而沉默而愤怒的无语,一股悲凉的情绪顿时袭上心头,惟愿这种变了味的“军礼”能够早日绝迹。

  提醒那些无聊和无知的人啊,请牢牢记住:军礼神圣,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它进行亵渎!

本文来源:http://www.98iis.net/zhengfaxitong/44606/

推荐内容